六盘水市委编办不断探索创新编制资源管理机制,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,以“调”为主、盘活存量,以“沉”为实、保障重点,以“精”为本、提升效益,在政策范围内优化编制配置,盘活利用编制资源,提升编制使用效益,助力高质量发展。1.以“调”为主、盘活存量。机构改革启动以来,市委编办精心组织研究,科学制定方案,开展前期摸底调研,成立调研组,围绕涉及改革的社会工作、数据管理、金融、科技、农业农村的重点领域深入开展调研,调整优化重点领域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,将市级体育局与文化广电旅游局整合,组建文体广电旅游局,调出机构限额设置大数据机构。同时,调整完善乡镇(街道)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,全市92个乡镇(街道)严格按照“5+4”设置股级规格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,并统一明确机构职能。2.以“沉”为实、保障重点。为加强乡镇(街道)人员力量,市县两级共下沉110名事业编制到乡镇(街道),其中,市级在编制总量少的情况下调剂出47名事业编制下划到乡镇(街道),重点用于乡村振兴任务重、服务人口多、编制总量少的乡镇(街道);同时,指导区市同步下沉63名事业编制到乡镇(街道)。推动编制资源在层级之间合理有序流动,进一步充实保障基层人员力量,提高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、利用率。3.以“精”为本、提升效益。市委编办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精减编制范围和比例,严格管理全市编制资源的使用,把规模控制在合理、可持续的范围内,制定《市级机关行政编制精减建议方案》,精减20多家部门23名行政编制和5名县级职数,将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。同时,市县两级分别制订《确需设立议事协调机构方案》,将议事协调机构数量严格控制在规定限额内,将市级议事协调机构将从260个精简为30个,精简率为88.5%,4个市区将从762个精简为100个,精简率为86.9%,持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。